• 課程模組

        此計畫的兩個課群是經過教師間的討論,以了解社會及社區議題延伸至解決社會及社區問題為方向,目的導向學習為理論基礎及動機,社區鏈結為出發點,設計思考為方法,藉由社區服務獲得在地認同、尋找大學學習之目,最終形成社區發展模式或創意產品。

健康守護課程模組

世代共享課程模組

兩大課群議題場域規劃

本計畫兩個課程模組包含以下特色:

(㇐) 教授跨域合作模式教師心智模式與教學觀念的轉化與提升,是群組課程成功的關鍵。每次上課的兩週前須舉行課程會議,檢視細節流程。主授課教師搭配另㇐位教師,或邀請其他講員,每次課程會議需要確認兩邊領域的內容及連結性、模擬每段細節的進行、細節微調、教材規劃、學員名單、週間作業、學習單、書單、及前後測資料等。

(二) 課程與教材跨域共備:課程教材將由協同或共同主持人與授課教師跨域共備,在決定課程目標與內容之後,事先討論備課方向,準備課堂所需的簡報及教材,由各授課教師準備,最後由協同或共同主持人彙整,並確定執行的步驟與細節。

(三) 助教協助學生跨域合作:課程開始前,計畫事先訓練至少兩位助教,針對學員跨域溝通、合作、討論帶領、技術支援、創意思考、教材製作、作業審查、課程宣傳等面向。課程開始後,將協助分組、聯繫、會議安排、場域接洽、評改作業與測驗、邀請評審、整理課程資料與檔案。

(四) 了解社區鏈結之意義:本課程培養學生深入了解社區,以獲得在地認同,並以問題導向學習,讓學生透過社區參訪發現問題、討論問題解決方法,教師從旁提供建議。最重要的是透過社區參與,學生了解個人的學習可以影響和改變社區,培養貢獻社會的學習動機,提升學習意願,以專題的方式跨域學習,尋求問題解決及專題製作,成果可做為未來求職及創業用途。

(五) 深入社區了解人文:實地觀察當地住戶,以不干擾不做假設的客觀態度深入社區,學習從早期年代建築了解文化與人文的變遷,撰寫觀察報告。

(六) 透過訪談收集資料:在做質化訪談之前,教師將訓練學生如何準備訪談稿、提問延伸問題、不提出主觀評價、及撰寫逐字稿。開始接觸社區鄰里居民,以客觀的方式進行訪談,透過對話了解大觀園的文化歷史,及居民對其之情感,將訪談內容撰寫成逐字稿。

(七) 思考問題解決方案:在了解人文背景及收集社區資料之後,回到課堂上與客群教師討論及創意發想問題解決的策略,此過程中將大量融入設計思考的模式,以同理心、跨域學習、多元整合、以人為本的觀點提出問題解決方案。

(八) 形成社區發展之模式:本計畫課群的社區發展模式以詮釋學(Hermeneutics)的三個步驟為主,包括(a)先前所有階段(fore-having),預先對桃園社區的文化歷史有整體的了解;(b)先前觀點階段(fore-sight):透過老師帶領學生討論觀察㇐個問題點,從整體中找出這個問題點的解決方法;(c)先前概念階段(fore-conception):預先掌握㇐個接納的方式,不管這個方式是否適當或是否正確,先從這個預先掌握概念著手進行,實際發展其問題解決模式,透過重複的問題解決以求得發展方向,再做不斷的修正,以達社區最大共同利益為主。

Close Menu